丁香豆蔻掬相思



【眼兒媚】: 【年代】:宋 【作者】:王雱 



楊柳絲絲弄輕柔。

煙縷織成愁。

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

而今往事難重省,歸夢繞秦樓。

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頭。




丁香花




豆蔻花




詞作者王雱先生這個人比較有爭議,我們不能像往常一樣開宗明義地來介紹,必須想一想從哪裡下手.


唔,我們先從王雱先生的家世說起.


王雱先生的家世響噹噹,他的父親是聞名於世的北宋改革家王安石,王安石老先生在文學上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在仕途上,王老先生是著名的‘三不足丞相’:


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三不足的政治意念就算是放在現代的社會上來實行,也足夠於驚心動魄的了,更何況是在千多年前的古代封建社會?特別是‘人言不足恤’這一項,王老先生休官回家後,想必更能深深地體味到人言的恐怖.


自古以來,改革就是一條荊棘滿途的道路,歷史上以身殉道的改革家大有人在,算起來,王老先生最終留得命在,也是蠻幸運的了。


我們來看一看政敵對王家父子的誣陷.


‘爬灰’這個齷齪的字眼就是影射王老先生的一支毒箭,‘爬灰’本來是一種家務事,古時人家,廚房煮飯炒菜用的是燒柴火,基本上每天都要清理累積在灶爐內的柴火灰燼,由於灶口位置一般比較低,清理時必須半跪著,手拿一支小叉叉扒出灰燼,做完這種家務,膝蓋必然沾滿灰燼,膝蓋髒了,簡單地說就是‘污膝’,‘膝’‘媳’同音,‘爬灰’也就演變成‘污媳’的意思.


那麼,這個‘爬灰’和王老先生有甚麼關係?


王老先生的兒子王雱先生,也就是我們在上面列出來宋詞【眼兒媚】的作者,自小就體弱多病,結婚之後,身體狀況更是每況愈下,喔,是了,王雱先生三十二歲就英年早逝了.


王雱先生生命中最後幾年輾轉病榻,妻子龐氏也是痛苦莫名,王老先生在這個時候作了一個驚世駭俗的決定,就是把兒媳婦龐氏另嫁出去,這個做法有違常理令人難以理解,建制派說這是為了龐氏日後的生活著想,反對派政敵則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在社會上散佈王家公媳有染的八卦消息.


王老先生是一個甚麼樣子的人?三不足先生耶,三不足其中一條‘人言不足恤’,社會上的那些蜚短流長無損於王老先生的偉大.


對於龐氏另嫁,王家父子必定有共識,王雱先生在妻子另嫁後,臨終前寫下【眼兒媚】這首詞,表達了對妻子的深深懷念,看一看,‘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頭’,這裡沒有絲毫埋怨頹喪的情緒,有的是悠悠早春二月的相思之情.


我們不善於情情塌塌的表述,兒女情長到了青蛙仔的筆下也要添上五分陽剛之氣,王老先生和王雱夫妻倆的家事到此為止,我們繼續來說王雱先生的絕命相思詞.


王雱先生填的這一首詞非常有意思,他把相思的情感,寄寓在‘丁香枝上,豆蔻梢頭’,同類的作品,以大唐王朝的王維王老爺那一首‘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最為膾炙人口,若是從詩詞的藝術水平來比較,紅豆詩接近於民歌形式,淺顯易懂,流傳廣遠,王雱先生的詞則是比較成熟專業相思的那一類.


丁香花末開的時候,花蕾密佈在枝頭,叫作丁香結.








我們來瞭解一下讚嘆丁香結的作品:


【代贈】 作者:【李商隱】年代:【唐】 
樓上黃昏欲望休,


玉梯橫絕月如鉤。

芭蕉不展丁香結,

同向春風各自愁。


李商隱是詩壇巨匠,這首描寫丁香花結的詩惟妙惟肖,把思愁和丁香結連繫在一起,獨具匠心,從此之後,後來的文人寫丁香,無法超越這種藝術手法,我們再來看一首千年之後的丁香詩:


【詠白丁香花】 【清】.陳至言 


幾樹瑤花小院東,分明素女傍簾櫳;

冷垂串串玲瓏雪,香送幽幽露簌風;

穩稱輕奩勻粉後,細添簿鬢洗妝中;

最憐千結朝來坼,十二闌幹玉一叢。


陳至言先生是大清康熙年間的文人,這首詩的詩意不脫唐詩窠臼,‘最憐千結朝來坼’是李商隱丁香結的翻版,全首詩來說算得上是啷啷上口,可以給一個讚.


好了,我們把丁香和丁香結翻過去,再來看一看豆蔻.


豆蔻是一種普通的植物,用在文學上則是大有來歷,文學上一般把豆蔻和少女的年齡綑綁在一起來形容,最有名的字句當然就是‘豆蔻年華’.‘豆蔻年華’一詞源于唐代詩人杜牧的《贈別二首》詩:


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春風十裏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其二: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尊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杜少公子用早春二月枝頭含苞待放的豆蔻花來比擬體態輕盈、芳齡十三的少女,這一千古妙喻一直流傳至今,唐詩的影響力巨大無比,我們再一次開了眼界,有幸地在青蛙仔的地盤上見證了這一偉大的事件.


之不過,說起來有點不好意思,杜少公子這二首贈別詩,是在揚州的花街柳巷流連忘返飲花酒時寫給二個末成年陪酒公關小姐的,據瞭解,這倆位幸運的小姐拿到杜少公子的珍貴筆墨後,隆而重之地懸掛在營業場所,即時身價百倍,不同凡響.


一首詩竟然能如此地影響了倆個人的命運,再推而廣之影響到整個娛樂事業的興衰,誰問有誰還敢小看唐詩,哼.


評論家說杜少公子敢作敢當,能將自己和所愛雛妓的放浪行為袒露出來,表現了詩人的真誠直率,我們相信很多人都熱切地期望能有機會來袒露這種直率,如果搞一次簽名,估計來排隊的要擠爆中環.


食色性也!這是人性.


杜少公子和揚州有很深的瓜葛:


《遣懷》


落魄江湖載酒行,

楚腰纖細掌中輕。

十年一覺揚州夢,

贏得青樓薄幸名。


請容許我們在這裡再一次隆重地澄清,‘青樓’不是窰子,青樓最主要的節目是吟詩誦詞、彈琴唱曲。青樓女子中間不乏才華洋溢的詩人、說唱文藝家和戲曲表演藝術家,如薛濤、嚴蕊、馬湘蘭、陳圓圓、柳如是、董小宛我們隨手拈來掏出一首薛濤詩:


《筆離手》


雪耳紅毛淺碧蹄,追風曾到日東西。

為驚玉貌君墜,不得華軒更一嘶。


這是小姐十首著名<離別詩>之一,詩裡面包涵的典故縱橫千年貫穿古今,朋友們,青樓奇女子小姐擺下的這個詩壇擂台,有誰來打?


不好意思,青蛙仔涉獵眾多亂七八糟,我們由杜少公子一首豆蔻詩扯到揚州青樓小姐,幾乎跑題筆魂出竅,現在回過神來再說回豆蔻,只不過是揚州確實令人超級不捨得,我們賴在這裡不走,要說豆蔻也只說揚州的豆蔻.


揚州的豆蔻和揚州鹽商有關.


揚州鹽商是大清王朝的特色,終大清王朝一代,揚州鹽商在政治,經濟,甚至後來左宗棠平新疆這種軍事領域,揚州鹽商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天我們要說的揚州豆蔻,時光停留在乾隆年代.


那時候的揚州有一個鹽商霸權名叫汪如龍,汪霸權家裡除了鹽多錢多之外,還有一種令人流口水的多,那就是美女多.奇怪的是汪霸權搞這麼多美女並不是用來享樂的,汪霸權美女工廠出品的美女,是用來貢獻給皇上的.


獻給皇上的必然不是村姑小家碧玉之類的小兒科,汪霸權能混到霸權這種地位,沒有心狠,手辣這兩手功夫是不行的,事實上,汪霸權有三手功夫,第三手功夫叫作培訓,汪霸權捨命下本錢開了一家美女培訓學校,從市場上收集回來的村姑小家碧玉被送進美女學校培訓,畢業後經考核合格就發給一張淑女閨秀副文憑學位.美女們憑此證書敲開進身皇宮的大門,當然日後是否榮華富貴還得靠后宮心計殺出一條生路.


美女培訓學校的女生容貌是沒得說的,培訓所設立的課程和青樓技藝差不多,反正不是琴棋書畫,就是吟詩誦詞.


那麼汪校長做了那麼多,他期待的回報是甚麼呢.這個很簡單,太平山下芸芸眾生追逐的無非名利兩個字,產業霸權已經追到了利,再渴望的也就是留名而己.要留下名聲,再沒有比進身官場有更好的方式了.


汪校長財大氣粗,但是商人的社會地位比務農的農民還不如,提高社會地位是汪家上三代的期望.


問題是雖然汪校長的美女培訓學校在名校榜上占甲,皇宮卻不可能直接和商人簽訂合同進貨.招聘宮女的事務主要是由戶部負責,三年一次選宮女,戶部預先發通知給八大旗的主管在旗人女子中報名,然後集中到京城,由太監評選團進行首輪篩選,再把通過篩選的準宮女推薦給宮女管理局官員二選,第三關也即最後決定命運的一關則是由皇上欽點,這種選宮女的程序和現代的選美是同一套模式。


要把美女塞進宮中,走正道是不可能的了,但是要達到目的,走正道不是唯一的一條路,偏門左道能達至的效果往往比較便捷,儘管汪校長投入巨資還沒有見到回報,但是依舊一副老神在在的樣子,他在等一個機會。


老師經常說,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這句話應該很精闢。


乾隆皇帝遊江南就是汪校長的絕好機會,揚州這個江南名城是乾隆皇帝必到之地,汪校長除了大灑金錢之外,美女培訓學校的學生當然是必不可少的。


通過這條捷徑,由乾隆例外欽點進宮的汪氏培訓學校的學生不在少數,可惜這些美女一進宮門深如海,從此在凡間中消失得無影無蹤,反而是一位沒有進宮的女生留下了一段悱惻纏綿的愛情故事。


故事的男主角是當紅大臣和坤,女生是美女培訓學校的校花豆蔻小姐。就因為豆蔻的緣故,和坤提拔汪校長當上兩淮鹽政這個肥缺,從此汪校長官商兩道一路風順,此是後話不提。


世人都知道和坤是一個超級大貪官,很少人知道和坤其實是一個精明幹練的能臣,由最低級別的御前侍衛一直到位極人臣的大學士這個官職,不用想也知道這是一個不簡單的人中之龍,五百年來少見的文武雙全之士。


和坤的文學素養不在和他同朝為官的京都才子紀曉嵐之下,紀曉嵐其實只是一個傳說中的文學才子,論政績,和坤在軍事,經濟,各方面都有傑出的功勳,後來和坤被嘉慶皇帝搞死,沒收的其中一項資產是銀號三百間,天下大嘩,不過大家嘩得太早了,搞死和坤,基本上也就把大清王朝的經濟基礎挖掘一空,和坤企業倒閉的後果是,大批大批的員工失業,這些失業員工走投無路,只好扯旗造反,大清王朝開始走向衰敗。我們在上一篇說到李後主的教坊笨死,國破猶唱離別歌,這一篇的再世笨蛋嘉慶帝滅了和坤,自掘墳墓,前後兩隻笨蟲互相輝映,蔚為奇觀。


又跑題了,我們剛才說到和坤的文才,豆蔻小姐的藝術氣質也是好棒的,兩顆閃耀的文曲星相撞,當然是擦出一連串的火花。好景不常,嘉慶四年正月十八日,豆蔻得知和紳吊死的消息,悲痛異常,誓不偷生一縷青絲墜玉樓追隨和坤去了。


北宋的王雱先生和大清的和坤先生,這兩位的身後事頗有雷同之處,世人對於這兩位的評論都不佳,但是無論如何,從公元1076年的王雱到公元1799年的和坤,這700年之間,豆蔻花開了700回,年年早春三月,花開花落嘲笑著無知的俗塵。


全文完!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大灣明月度回歸

龍虎殺氣上雲霄

利可共而不可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