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田分地認真忙
說的是有這麼一家人,父親離世得早,遺下母子倆相依為命。他們住宅附近有一片公墓,小孩覺得新奇,經常學著吹打動作。母親一看這個不行,於是賣出陪嫁細軟,搬到市集居住。市集老闆們蠻喜歡這位聰明伶俐的小朋友,大家各出奇謀用玩具糖果吸引小孩來達到吸睛的效果,增加生意額。這是賣萌還幫人家數錢的套路呀,小孩母親當然不幹了,立馬加入炒房軍團,放盤出售樓房,又搬遷到國立名牌大學旁居住。 我們發誓,這家名校一定不是你想像中的中大港大。 搬屋這事該折騰完了吧,小孩有樣學樣,從此和一班學長之乎者也不亦悅乎,小孩母親芳心大慰,這正是夢寐以求的效果嘛。 以上案例,是中國文化著名的經典之一,稱做‘孟母三遷’。 ‘孟母三遷’算得上‘早已有之’,重點是‘於今猶烈’,本地父母為了小孩能入讀名校,舉家搬遷到名校所在的區域居住,基本上是必須的程序。從這套程序中可以確定的是,社會公眾對於名校教育水平的期望,這些校長們對於公眾期望是不是應該有一個合情合理合法的交代呢。 好了,校長的表現就有勞公眾評量吧,井底的忒多話,掌嘴! 鏡頭回到孟母三遷,說的是一代新人換舊人,孟子長大後繼承孔夫子的衣缽,為發揚儒學奔波勞碌,讀書增值的功課只好留到晚上才來做。 話說有一次,孟子讀到儒學本派經典《尚書》中有關周武王伐紂的描述,說的當然不是酒池肉林而是血腥涮屏的場面,於是發出疑惑的聲音:仁人無敵於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何其血之流杵也。 這一句成語‘血流漂杵’應運而生。 ‘杵’是一種比棍棒長的木制兵器,中間細兩端粗,由於重力點加槓杠原理,殺傷力勁過棍棒。而杵都能在地面血液上漂浮,可見戰役的慘烈狀況。 孟子不相信仁人周武王伐紂戰爭會幹出這種不仁的事,按照邏輯推論,被儒家歌頌了兩千年的仁 王姬發 先生代天伐紂,應該是‘劍氣擎天衝雲鴉,十萬商兵齊解甲’的和解局,所以 孟子老 先生捧著‘尚書’喊出了千年一歎: 盡信,則不如無。 後世的大宋王朝名儒, 陸九淵 先生加註完善了老先生的歎氣:盡信書不如無書。 青蛙說了那麼多,其實只是要引出一句話:信維基不如無維基。 維基作為參考信息來使用,效果立竿見影,但是,,,但是作為嚴謹的學術專業,維基就雞肋呵呵了。 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真實想要表達的是,儒學的內涵博大精深,任何的訊息資料只能算是一家之言